|
齐鲁晚报专题报道我院育人成果 |
6月3日—4日,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光伏电子工程的设计与实施”赛项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21个省份、55个参赛队展开激烈角逐。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代表山东省出战,并以优异的成绩荣获大赛一等奖。与此同时几年来,学院培育的光伏人才备受企业青睐,目前光电学院17届级毕业生已实现了100%的优质就业率,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光伏人才?学院针对这一新型专业又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怎样保证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带着以上问题,记者走进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寻找答案。
屋顶上的课堂
水面上的电站
对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的师生们来说,光伏发电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电动车没电了,到校园内的光伏充电车棚快充;一块块太阳能发电板,为校园所有楼顶“戴”上了“遮阳帽”;在校园内景观湖——大学湖,300千瓦漂浮实训电站平铺在水面上,像是等待检阅的舰队。我们也许并不了解,那些看上去有些神秘的新事物,在山理工职业学院日常的教学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学院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配合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提出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特色办学、职教报国’的发展理念,走特色化办学、集团化办学、国际化办学和产学研结合办学的道路,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思想理念根植学生心中,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许可教授告诉记者。许可同志兼任中国光伏农业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光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太阳能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国家能源局“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发电示范基地”项目技术专家,在2016年第三届中国光伏农业高峰论坛暨通威科技大会上,学院荣获“全国光伏农业特别贡献教育奖”,2016年12月学院荣获中国光伏农业高校最高荣誉——“中国光伏农业高校创新奖”。
光电工程学院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加强必要的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注重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操练,获得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对光电工程学院的学生们来说,除了日常的教室和实训室,还有屋顶上和水面上的课堂。”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周宏强笑着说,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围绕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与山东理工昊明新能源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晶科电力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在校内建成了生产与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社会服务高度融合的“校内工厂”(实习实训基地)。2011年,投资4000余万元,在学校屋顶建成了2.5MWp全国第一家屋顶光伏并网实训电站;投资350万元,校企共建全国高校第一家300KWp水上漂浮式光伏并网实训电站。同时,投资200万元,校企共建全国高校第一家互联网+光伏智能运维实训中心;投资100万元,校企共建晶科光伏产业链体验中心;校企共建晶科电力研究院山东分院、晶科能源研究院山东分院、济宁市光伏农业技术研究所、济宁市光伏系统工程实验室。在建设过程,按照企业生产运行标准建设,光电工程学院师生全程参与,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动手能力、科研水平得到大大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和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得到了巩固。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率先在全国高职院校开设了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创新实践‘校中厂’、‘厂中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建设项目,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周宏强告诉记者,近年来,输送了1000多名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校企联动
学生学习就业“零距离”
2015年6月,学院与山东理工昊明新能源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晶科电力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晶科(中国)光伏科技学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在企业内建立了融教学与生产一体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光伏类专业教学车间,并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光电工程学院成立了晶科(中国)光伏科技学院,学生第三年将“教室”搬到企业,学生“边学边做、学工交替”直至毕业,形成晶科特色的“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光电工程学院院长静国梁介绍说,校企双方按照“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理念,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共同定计划、定课程、定学时、定设备、定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价考核体系,联合组织教学,一体化育人。
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实习实训基地,结合学习任务需求,学生带着项目进入光伏企业,熟悉企业生产流程、了解岗位所需技能,分段递进式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把职业精神和“晶科”企业文化元素引入学校教室、宿舍、走廊、实训室,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实现了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距离”,为学生由“在校生”变为“职业人”在思想、技能、素养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校企双方融合融通,发挥各有特长,企业拥有了人力资源开发优势,根本解决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储备问题,学生免除了就业之忧,实现了高质量稳定就业,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实现了共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之路。”静国梁说。